白蚁的生存繁衍、延续种族靠繁殖蚁(有翅成虫)来完成。每年4—6月份是白蚁群体的繁殖季节,成千上万头带翅膀的繁殖蚁从原群体蚁巢中迁飞出去,脱翅后的成虫雌雄个体结成配偶,一旦有适宜的地方就会生存下来,创建新的群体,这就是又一代白蚁群体的开始。
中、美、德等国科学家宣布完成了白蚁(内华达古白蚁)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在揭示白蚁复杂社会性的分子基础方面获新发现。发现之一是在白蚁基因组中发现四个与精子形成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显著扩增。这些基因在可育的雄性生殖蚁中是上调表达的。在白蚁群体中蚁后和蚁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次发生交配,然而在膜翅目社会性昆虫中,生殖行为通常是由蚁后掌控且一般只有单次交配,研究成果为从分子层面上解释这些差异提供了思路。
无翅补充型蚁王、蚁后(第三型蚁王、蚁后)比“第二型”更少见。在西沙原鼻白蚁和散白蚁群体内发现,在家白蚁群体内也偶有发现。来自不具翅芽的幼虫或来源于工蚁。
补充繁殖蚁有两类:短翅型(或称成虫第二型)和无翅型(或称成虫第三型)。此种现象在较高级的白蚁科昆虫的巢中比较少见。
白蚁具有昆虫的基本特征,体长一般由几毫米到十几毫米,有翅成虫的长度约为10-30毫米,但多年生蚁后由于生殖腺的发达,腹部极度膨大,整个体长可达60-70毫米,有的种类的蚁后甚至可超过100毫米。其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可以自由转动,生有触角、眼睛等重要的感觉器官,取食器官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前口式。胸部分前胸、中胸、后胸三个体节,每一胸节分别生一对足。有翅成虫的中、后胸各生一对狭长的膜质翅。前、后翅的形状、大小几乎相等,等翅目的名称就由此而来。腹部10节,雄虫生殖孔开口于第9与第10腹板间;雌虫第7腹板增大,生殖孔开口于下,第8和第9腹板则缩小,多数种类有一对简单的刺突,位于第9腹板中缘,第10腹板两侧生有一对尾须。白蚁体躯几丁质化的程度随着不同种类有不同变化,一般有翅成虫的体壁几丁质化高,且硬,工蚁体壁几丁质化较浅,而软。体躯的毛随种类而异,有多有少,有的近于裸露。体色由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到黑色不等。但大多种类的体色较浅淡,近于乳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