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董酒在附近几省的名气很大,是当地特产,但产量一直有限,年产不足8吨。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极其重要的“遵义会议”,期间,便是饮用了董酒。
由于战乱和经济不景气,新中国成立前,程氏酒坊逐渐销声匿迹,淡出了市场。
1957年,在遵义酒精厂重新修灶建窖,成立董酒车间恢复生产,1959年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董酒由此再获新生并在当年被评为贵州名酒。从1963年起的历届评酒会,董酒均被评为国家名酒金奖,是名副其实的“八大名酒”。
1976年6月1日,董酒车间从遵义酒精厂分出,在董公寺成立董酒厂。1977年,董酒经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批准出口试销,由此开始出口境外广受好评。
从1977年开始,董酒厂将生产工艺改“二次法”串香为“一次法”串香,而后工艺简单了,成本降低了,品质却有所提高。从而在1979年开始,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开始盈利。即便如此,董酒的生产成本依然偏高,盈利也是有限。但随着“窖梁酒”和“董窖”等价廉物美的新酒的研制生产,才给董酒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1980-1986年,董酒厂盈利达523.99万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我的国密1977是20101214批次59°的酒。倒酒闻香,此酒香气张扬、强劲,其是汗臭气息、甘草气息、淡淡柑橘香、淡淡风油精气息、果脯香、醇香、蜜香、糟香、淡淡窖香的复合香气;入口品鉴,此酒入口纯净,口感先甘后甜,酒体微带80年代后期铁盖白董的涩感,入口香气强劲,有挺拔感,尾段收口净爽,毫不拖泥带水。整体此酒基本展现了金字董及更早董酒的风格特点,相比金字董酒,此酒的药焦香、风油精气息和牛黄药香弱些,其糟香的感觉更强一些,窖香略微突出一些,口感略显薄一些,凝练感弱些。在酒体设计上,此酒主体基酒应该是80年代早期的董酒,并加有一定比例的80年代后期白董基酒勾调而成,在风格档次上,此酒的档次接近蓝标董酒。
金字董之前的董酒则是更好的呈现,我的红城火炬董是一波寄给我的样品,相比金字董,此酒酸度偏高但味并不酸,酒体更温润,香气饱满、紧致而不显轻嫩。对于这种区别,个人觉得金字董应该是“双醅法”串蒸而成的董酒,而红城董则是“复蒸法”串蒸而成的董酒。因此两款酒的主体风格是一致的,但红城董却更显凝练、紧致、温润、饱满。
一款82年的飞天董酒。此酒相比红城董和金字董,其药香要收敛一些,而这也突出了酒体的透亮感。除此之外,其酒体紧实度表现更好,个人觉得,此酒应该用的是当时基础更好、坛存年份更长且弱化药香的基酒勾调而成,更展现了传统董香酒的发酵风味特点。在品质档次上,此酒品质略好于金字董逊于红城董,风格属于早期的淳朴董香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