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蒸馏酒,多数以大曲酿造如茅台酒、泸州老窖、汾酒、五粮液等;也有少数用小曲酿酒,如米香型的桂林三花酒等。小曲酿酒技术诞生较早,多用于米酒等低度酒的酿造,古代很多酒均采用此法。董酒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用大曲、又用小曲,然后串蒸而成。
更厉害的是,它还在以优质高粱为主,在制作大曲和小曲时加入了130余种(1993年以前),其中不乏虎骨胶、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等名贵中药材。当然,董酒中加入这些名贵中药的目的是为了提味而不是药用。董酒虽非药酒,但古人讲究药食同源,董酒中加入中药,应该只有好处。
董酒是中国传统、平衡和谐的中医理论与白酒文化相结合的精粹,是中国传统健康白酒的活化石。
董酒,应该是“高级酯香中微带舒适药香,幽雅宜人”独具特殊风味。
民国时期的董酒在附近几省的名气很大,是当地特产,但产量一直有限,年产不足8吨。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极其重要的“遵义会议”,期间,便是饮用了董酒。
由于战乱和经济不景气,新中国成立前,程氏酒坊逐渐销声匿迹,淡出了市场。
1957年,在遵义酒精厂重新修灶建窖,成立董酒车间恢复生产,1959年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董酒由此再获新生并在当年被评为贵州名酒。从1963年起的历届评酒会,董酒均被评为国家名酒金奖,是名副其实的“八大名酒”。
1976年6月1日,董酒车间从遵义酒精厂分出,在董公寺成立董酒厂。1977年,董酒经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批准出口试销,由此开始出口境外广受好评。
从1977年开始,董酒厂将生产工艺改“二次法”串香为“一次法”串香,而后工艺简单了,成本降低了,品质却有所提高。从而在1979年开始,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开始盈利。即便如此,董酒的生产成本依然偏高,盈利也是有限。但随着“窖梁酒”和“董窖”等价廉物美的新酒的研制生产,才给董酒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1980-1986年,董酒厂盈利达523.99万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说到白董,是柔雅董香酒的典型代表,在我喝过的白董中,有早期的白塑盖白董,中期的红塑盖白董和后期的铁盖白董,这三款酒中,时间越早的白董品质越好。不过这三款酒也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白塑盖董酒带点早期金字董的特点;红塑盖董酒非常柔雅,酒体透亮感不错,浓香窖香并不出头;铁盖白董有点出头的浓香窖香味道,这跟窖泥长时间不更换,维护不好,泥性偏酸等因素有关。
说到飞天董,其品质要好于同时期的董酒,其是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贵州分公司监制的酒,主要用于出口。对于飞天董,我还喝过92年的黑盒飞天方董。此酒是19921024批次59°的酒。倒酒闻香,此酒香气较为幽雅,细闻之下其是淡淡药焦香、牛黄气息、醇香、淡淡果脯香、淡淡柑橘气息、陈香的复合香;入口品鉴,此酒入口醇和,入口香气强劲,口感微带药香,中段酒体偏甜,展现出醇甜和甘甜的复合甜味,尾段连绵持续但收口净爽。整体此酒的风格呈现有点意思,其是弱化药香的金字董风格,酒体透亮、紧实、连绵,但又不像后期柔雅董香酒那般单调。个人觉得其应该是运用金字董及更早的基酒并用白董时期的优质调味酒调味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