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近视防控,但其实对近视防控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在近视防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里程碑时刻,值得大家去了解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进行近视防控。
1855年, Von Graefe 首次提出近视是由于眼轴的延长造成的,而不是玻璃体屈光度的变化。
1965年,动物模型证实阿托品能够抑制近视。
1977年,发现形觉剥夺能够诱导出近视。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形觉剥夺通路和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因素导致的近视是有区别的。
1987年,研究发现眼的屈光发育是由视网膜来控制的。
1988年,动物试验发现负的离焦信号能够刺激眼球的生长,而正的离焦信号能够抑制眼球生长。
1990年,发现并定位了个与近视有关的基因位点。
1995年,发现近视的发展伴随着巩膜的重塑。
2000年,近视的发展伴随着视网膜周围神经的增加。
2005年开始, Smith 教授的一系列物实验验证在近视化/正视化过程中周边视网膜相比中央视网膜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2006年,研究发现近视的发展伴随着眼内大规模基因表达的变化。
2013年,Smith 教授,发现视网膜周边离焦在屈光发育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同年,其他研究发现屈光不正的发生受多个染色体位点的控制。
2015年,发现APLP2是负责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基因之一。
在近视的发展中,我们常讲是多因素的,其中环境和基因是主要的两个,即"基因给枪上膛,环境扣动扳机"。
2018年,研究发现视网膜能够识别离焦信号并通过 BESOD 机制处理,近视导致巩膜由纤维细胞转化为肌纤维细胞。
同年,通过对160420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发现我们眼内所有类型的视网膜细胞都含有屈光不正基因,屈光不正基因遍布从视网膜到巩膜信号级联的整个途径。
2018年,科学家首次成功通过眼组织内部RPE65基因疗法,让盲童复明,获得Champlimaud Vision 大奖。
2019年,靶向光子基因研究团队完成视力基因组测序芯片开发,一共305个基因,超过1000个SNPs位点,已申请国家版权保护。
2020年,曾在Champlimaud Vision中心访学的中国学者、靶向光子首席研究员乌林奇博士通过对WNT7B、SCO2、ZFP161等基因进行多靶点系统干预,近视获得成功,并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2022)》中也明确提出,绝大多数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是由于眼轴增加导致的,只有极少数是屈光性近视。
2023年靶向光子基因研究团队基因测序后通过光生物调节原理改善形觉、光觉、色觉技术,申报国际发明专利,通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保密审查。
这些里程碑式的节点,至少给出一种启示,未来近视有希望的方向,可能来自基因技术。控制眼球屈光发育的信号网,由成千上万的基因和蛋白质组成,任何单一或控制方法,特别是外在的物理手段,都难以对所有人通用。
2023年,靶向光子基因研究团队首次提出FAST视力增强系统,以营养基因组学与生物光子学交叉学科为理论基础,从环境因素、营养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四个维度出发,通过角膜、晶状体、瞳孔、房水、玻璃体、视网膜和巩膜组织的信号通路调节光学离焦,影响个体整个眼睛的屈光状态,探索出一条希望之路。项目研究成果获得“深圳企业创新(中国)纪录”。
广州黄埔光圈靶向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银海光圈集团的合资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依靠强大的国资背景以及以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作为强劲的临床技术支撑,公司一直不断向前,探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新路径。
靶向光子总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拥有超1400平方米的生物光子科普创新实验中心。该中心是区域内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成人视力养护的科普基地和展示基地,同时也是广州市黄埔区全民眼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靶向光子以光遗传学、营养基因组学等基因靶向生物学原理为研究基础,创新性采用生物光子技术,研发出健康光源及生物光两大系列产品。相关产品获多项发明专利保护及创新认定纪录,并得到国内多位知名眼健康及近视防控专家的肯定。目前靶向光子系列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校园、医院等不同场所。实验中心一比一实景还原光环境改造效果,便于复制打造。全国上千+合作门店联合运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